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前景与思考
世界雨水资源利用发展趋势
降水是水资源的最主要来源,因此雨水对于水资源短缺地区来说非常宝贵。目前雨水利用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系统的发展,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均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并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屋顶蓄水和回收利用系统,收集到的雨水被广泛用于冲厕所、洗车、浇庭院、洗衣服、回灌地下水、灌溉和人畜饮用。世界先进雨水利用技术目前具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雨水资源利用从研究与示范工程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雨水资源利用领域已经出现一些专业化公司。在第10届国际雨水收集利用大会期间,数10家专业厂商和设计咨询公司展示了他们的雨水资源利用装置与系统。二是雨水资源利用技术向国际化与集成化发展。1991年国际雨水资源收集利用协会在台湾成立,之后,2年一度的交流大会使各国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雨水利用技术信息交流不断加强。另外,网络技术也为雨水利用技术的国际化提供了更好的信息传播平台。德国在雨水资源利用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德国雨水利用技术的基本特征是设备的集成化,从屋面雨水的收集、截污、储存、过滤、渗透、提升应用到控制都有一系列的定型产品和组装成套设备。其他各国的专业厂商都在努力开发自己的集约化产品。

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雨水(包括降雨、降雪)资源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从2500多年前安徽省寿县的大型平原水库芍陂,到秦汉时期汉水流域的串联式塘群,再到西北地区坎儿井,单仅限于自发无组织“就地滞洪蓄水”。我国真正意义上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与应用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并于90年代发展起来,雨水利用范围逐渐从简单的滞洪、生产、生活用水向城市综合用水和农业用水发展。
1.我国雨水利用基本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我国雨水利用涉及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城市主要用于回灌地下水、冲厕所、洗车、浇庭院和洗衣服;农村主要用于灌溉和人畜饮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雨水利用基本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北京、上海、西安等少数大中城市相继开展研究,其中北京市发展较快,已进入示范与实践阶段。农业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的雨水利用研究基本处于稳定发展阶段,集水、蓄水设施建设技术成熟,并在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一批成果,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雨水资源利用技术还较落后,缺乏系统性,更缺少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主要表现在雨水集流应用的技术和范围,特别是雨水集流城市回用系统以及用于人畜饮用的水处理和配送系统研究还比较落后,尚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

2.雨水资源利用在我国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3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m,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南北耕地比例4∶6,水资源比例却为8∶2,城乡缺水影响了居民生活和生产发展,还造成了河道断流、湖泊干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下沉、海水入浸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同时根据水利部预测,我国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较高,在2030年前全国实际利用水资源量会很快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7000亿m~8000亿m,3与此同时水资源的开发难度将越来越大。面对愈加严峻的环境问题,雨水资源利用在我国必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一是雨水利用可以节省巨额市政投资,促进地下生态恢复。通过雨水天然入渗回灌地下水和城市居民应用,可以减少、减轻对于城市给水排水设施的需求,促进地下水环境平衡恢复;二是雨水收集应用于农村人畜饮水和灌溉,可以节省长距离调水及深井设施建设的资金;三是雨水利用运行费用低廉,可以节省市政和居民用水开支;四是雨水利用具有良好的产业前景,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吸纳就业、促进小城镇建设等方面都会发挥出积极作用。
对策与建议
1.尽早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雨水利用条例和法规。可规定城市的新建小区(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充分、合理地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水供需矛盾,保证防洪安全,充分回补地下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强化雨水资源开发的管理。加强雨水利用组织协调,组织气象、地质、水利、城市建设等方面专家,统筹防洪、城市建设、市政管理、建筑设计、环境保护,共同制订雨水利用工程建设和运行的相应政策和规范,并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和监督。
3.加强雨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系统的科学研究。尽管我国的雨水利用历史悠久,但雨水利用的科学研究还很滞后,不能满足雨水利用的客观需求,今后应予以加强。一方面通过雨水资源利用解决部分城乡水资源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在雨水收集利用、设备生产、设施建设、运行管理、中水利用等方面形成一个成熟的、利润丰厚的产业链。
4.设立专项基金,扶持雨水利用产业的发展。雨水利用作为环保产业,政府应给予各种环保优惠政策,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利益机制调动开发商和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将效果明显的雨水利用技术尽快推广应用。
5.统筹城乡规划。借鉴国内外经验,选用适当的小区发展雨水利用技术,并结合其它有效措施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如可将沥青油毡屋面改为瓦制或其它材料屋面以减少屋面径流的污染性;可将新建居民小区、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建设为透水地面,以方便入渗回补地下水;可将道路高程高于周围绿地,路牙设置缺口,将径流尽量引入花坛、绿地,自然回补地下或经自然净化、渗透后再进入人工人渗设施。